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赓续三山五园,创新科技地标
中关村论坛,作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同时亦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开放性和综合性的高端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其2007年确定的“创新与发展”永久主题,像一个永不停歇的引擎,年复一年,持续推动着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也为全球科技创新作出着贡献。2023中关村论坛主题为“开放合作·共享未来”,将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学、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展示最新成果,在筹办过程中,进一步突出中关村论坛国家级、前沿性、国际化等特点,广泛邀请全球尖端科学家、尖端机构、知名创新创业主体参与。
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位于北京“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与中关村科学城交会处,占地5.9公顷。主体建筑由MAD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整体以含蓄谦逊的姿态融入三山五园大环境。周边景观是山水比德落实新山水·山水城市理论体系的全新实践,致力打造其为展示文化传承、科技引领的世界级新窗口。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道德经》
无为而为
顺势而生
我们对场地保有最高敬意
“无为而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
我们秉持对场地本身优越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市大脑”的科技高地之禀赋的敬畏,让它呈现出最本真的样子。无为而为,顺势而生,不多着笔墨,自然成形。景观之营造,顺承三山五园之文脉底蕴,顺接西山之自然生态、顺延海淀之公共开放、顺应中关村之科技引领,述说中国独具魅力的国际形象。
三山五园是北京为数不多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叠加的复合型文化区域,彰显了这座城市在文化上继古开今的气象,是北京文化的金名片。其中颐和园是五园之“核心”,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景观设计意在传承颐和古韵,强调“顺应自然,但求意境”,用现代语言转译文化意境,打造“自然旨趣”的空间。
同时,论坛会址景观将向世界展示中国园林文化的意境之美,并与三山五园艺术中心、中关村展示中心互融共通,成为集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前沿发布、自然生态环境于一体的“文化新地标”。
“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
景观为建筑打造背山面水的场地条件,形成开合、显隐、虚实的对比,营造旷奥之意。分别设计“浅丘、叠翠、重林、掠影、镜水”五大意境场景,并在下沉庭院打造园中园的空间体验。“信足疑无别境,举头自有深情”,层层递进,移步异趣。
效果图 掠影——内·外
山水庭院竹林与环壁相应,展开一幅竹影斑驳的
[内向型山水画卷],感受掠影诗意。
效果图镜水——虚·实
建筑与疏林浅映在镜水之中,虚实对比,
描绘出一幅水天相接、意境深远的镜水画卷。
效果图重林——显·隐
在纯粹原真的森林中营造密林、疏林草地的显隐关系,
感受四季转换的林隐秘境。
效果图浅丘——开·合
巧借保留的古树空间,形成场地的[精神领地],
留存古韵,演绎新生。
海淀区森林城市的建设,持续满足着居民对绿色生活的多样需求,城市与公园共生相融是该区域一大特色。我们在论坛会址的文化与自然的底色之上,营造多元活动空间,为市民提供更多室外活动的可能性,打造一个城市中原生、自然的活动场。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还给市民一个灵活、开放的城市公园。
开放灵活的“自然活动场”
海淀区曾提出打造“森林里的中关村,公园里的科学城”的目标,在城市绿地系统维度,该场地是串联起周围绿地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对“三山五园”区域优秀的生态基底保有最大尊重,景观设计充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本底优势,打造一个更具综合效益的“城市公园”,发挥“绿色织补”的重要作用。
模拟原生植物风貌的种植设计
植物季相是凝固时光的一本笔记,也是最能使人触动的造景手法,层林尽染的秋景能代表北京的自然风貌,同时考虑到在中关村论坛会议期间(九、十月份)达到最佳观赏效果,设计师想模拟三山五园地区原生林的植被风貌,打造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的植物景观。
我们选用银杏(金黄)、元宝枫(橙红)等十余种北京本土彩叶树种,保证色彩差异度,并拉长彩叶观赏期;用颐和园中常用的油松、白皮松打造常绿背景,兼顾四季观赏效果;营造疏林、密林、自然草坡等不同植被类型。植物调和了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增强城市和山林的双向愈合。
超大体量屋面绿化
论坛会址主体建筑为异形钢结构屋面,屋面绿化面积达到1.7万平方米,屋面坡度不均,且覆土仅达到150-200mm。为保证基质土壤不流失,草坪抗风性能强、绿色期长、后期养护便利等方面,同时考虑到屋面防水、排水等要求,我们在建筑VMU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基质选择和草种选择的对比实验,将不同配比的土壤基质和草种分为八个组合,分别测试其生长表现、水土保持能力等,选取综合性能最佳的组合落地施工。
种植基质+草种实验
原生大树保护
原有大树是场地的精神载体,延续着历史记忆,保护原有大树也是践行生态设计的途径。为避免施工影响大树生长,我们施工前对大树进行修枝、断根处理,并对树干进行加固支撑。施工时以拢枝的方式减少建筑施工对树冠的影响,并加强水肥养护管理,对损伤根系及时涂抹伤口愈合剂与生根剂。
以树为中心围合成一个大树记忆空间的景观设计,结合场地坐凳、建筑异形廊架构成生态与科技结合的精神聚场。通过智慧景观的介入,让被保留的大树讲述生态保护的故事,用声光电演绎植物固碳的过程,人们可以坐在石凳上倾听来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声音。
微气候营造与海绵设计
北京昼夜温差大,小场地内的光照和通风量对人体感知影响显著。
我们依据城市主导风向、建筑走势,通过规划景观地形围合度、植物郁闭度来引导风向和风量,夏季清风徐徐,穿林而来;冬季地形与建筑形成围合,可适当遮挡冬季风。同时选用夏季遮阴、冬季落叶的树种,调节不同季节太阳的辐射度。另外,大水面有降温效果,在植物密度不够的场地东南侧,大水面的布置可以调节场地温度和湿度,提供舒适宜人的室外休闲空间。
小气候营造分析
地形营造损失了下凹绿地的自然蓄渗功能,且地形雨水汇流增加地表径流。所以除车行道外,其余硬质地面以透水混凝土作为主要铺装,整体满足50.5%的透水铺装率;并在核心区域设置雨水溢流口。17000㎡超大绿化屋面作为场地海绵系统重要的一环,不仅在雨水截流、蓄渗、滞尘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还能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降低能耗。
雨水汇流分析
中关村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孵化器和创新中心之一,在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中心,智慧景观结合文化与生态落位,设计了绿色科技体验装置,以AR形式展示“森林中的会议中心”绿色建筑理念、三山五园文化底蕴和“看不见的”园区智慧科技。同时打造智慧服务管理集成系统,囊括智慧安防、信息发布、智慧灌溉等,对接总体智慧平台。
在大树区域,以大树的视角讲述植物的碳汇贡献,展示科技与自然共生发展的理念。巨大的弧形混凝土墙面形成投影幕布,打造人+声音+光影多感交互为一体的大树互动空间,展示科技与自然共生发展的理念。
无为而为,顺势而生,我们以三山五园片区本来就有的生态、文化、科技、公共资源为设计源头,还给它一个生态、文化、科技交相辉映的市民公园,还给城市一片原生自然的活动场。同时,希望在峰会期间,向全世界展示一个底蕴深厚、开放包容、科技创新的现代中国新形象。
中关村论坛主会场工程工期紧迫,科技含量高,超大异形双曲面混凝土墙浇筑、超大曲面瀑布施工技术、参数化铺装落地等方面,都对施工细节设计和现场施工技术有更高要求,我们仍需攻坚克难,与项目一起成长,期待项目的最终建成。
(图片来源:MAD建筑事务所)
丨项目信息
委托业主:中街(北京)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设计总包:北京建院施工总包:北京建工四建
景观设计: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方案设计:MAD建筑事务所
智慧景观设计: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照明设计:栋梁国际照明设计中心
项目地点:北京海淀
设计面积:55947平方米
设计时间:2022年4月至今
部分资料来源:MAD建筑事务所,感谢授权
商务合作请联系 020-37039822/37039823
媒体推广/合作请联系微信:gzspi2019
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山水比德”,股票代码:300844)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以“创意驱动、景观先行、运营前置、科技赋能”为特色,集投资、研发、策划、规划、设计、建设及运营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式服务运营商,拥有风景园林甲级资质,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单位,2021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贯彻党和国家“两山理论”伟大思想,接续“山水城市”的城市构想,秉持“诗意栖居,传承创新”之企业使命,山水比德在“新山水设计方法论”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以“设计+”为核心竞争力的六大业务板块:山水文旅、山水乡村、山水公共、山水产城、山水科技、山水社区等,并拥有山水童话、山水元宇宙、山水总体剧场、山水数智、山水文创、山水生态等六大品牌,以及E+P/EPC/EPC+O/F+O+EPC等灵活多变的合作模式,为全国各地政府及地产、商业、文旅开发商,在社区环境、商业综合体、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城市设计、区域规划等领域,提供全过程的高品质系统服务。
山水比德总部位于广州,在全国有17家城市公司,已落地3500+精品项目,遍布100+城市。山水比德由创始人孙虎先生担任首席设计师,拥有一支超千人的国内外精英设计师团队。凭借创新的专业技术和归心的综合服务,先后荣获WLA世界景观建筑奖、IFLA国际大奖、风景园林奖、勘察设计奖等610余项国内外大奖,连续3年蝉联时代楼盘中国地产景观设计竞争力第一,2020ARCHINA建筑中国设计企业品牌新媒体影响力总榜全国第一、民营企业设计企业品牌新媒体影响力全国第一,蝉联2020-2021 年度、2021-2022年度中国民营工程设计企业风景园林专业十强榜首,荣获2021广州文化企业30强、2022胡润中国元宇宙潜力企业榜未来之星、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粤港澳大湾区重点项目“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广州市建筑业“链长制”工作示范企业。